close
[台北市內湖區]
#金面山親山步道#剪刀石山
標籤:
#視野好#景色開闊#展望佳#夜景#跨年煙火#涼亭#市區型#搭公車#搭捷運#大崙頭山#文間山#大崙尾山#金面山#大崙頭尾山親山步道
👣行腳記錄:
登山口➡白臼樹石地坪➡採石場遺跡➡大岩壁區➡論劍亭➡親山步道打印台 ➡剪刀石山➡論劍亭➡大岩壁區➡登山口
💢步道登山口:環山路一段136巷登山口/內湖路三段登山口
金面山為五指山系之西南稜,分金面山與小金面山,這座山地質中的安山砂岩含有石英,因此當太陽照射石遠望山頂閃閃發光,當地人便稱之為金面山。
金面山位於內湖金龍產業道路西邊,因從碧山巖方向看過來,山頂巨石形貌有如鳥嘴般尖銳,因此又名剪刀石山,海拔雖僅258公尺卻獨具高山氣勢°
山谷曾是清代時期臺北建城時,所用石材的大石之地,巨岩錯落起伏、崢嶸並立,登上半山腰,有一處清代採石場的石堡瞭望台,如今仍留有開採痕跡,置身山頂可以遠眺內湖大埤及台北街景,視野開闊、景致優美。
金面山附近一帶的安山石砂岩內含石英,早期當地人向山上仰望時,就是驚艷於山頂的閃閃亮光,便稱這座山為「金面山」。金面山的地質是2000多萬年前沉積而成的「木山層」地層,整個山系屬單面山,呈現東南面平緩而西北面陡峭的山勢,稜線主步道高低起伏變化大是一大特色。
金面山親山步道位於內湖環山路德明財經技術大學旁,步道自起點開始就可見幾近垂直的大岩壁,沿途盡是古樸的砂岩石階,隨著坡度漸漸上升,石階路改由直徑超過100公尺以上的大岩壁取代,登上半山腰,有一處清代採石場的石堡瞭望台,是明顯的地標,山頂巨岩是一處眺望臺北市景、基隆河沿岸的最佳駐腳點°
(以上資料來源:台北市親山步道主題網)
🛑交通資訊:
🔖開車:
【環山路一段136巷登山口】
國道一號中山高速公路接往堤頂大道朝北至底,接文湖路、環山路一段,沿136巷直走到底抵達。(登山口位於社區內,巷弄狹小車位有限,建議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內湖路三段登山口】
國道一號中山高速公路下成功路二段,往內湖方向行駛,經成功路三段、右轉成功路四段後轉往金龍路,再接內湖路三段256巷至金龍禪寺,可將車子停於金龍禪寺停車場下車步行至內湖路三段348巷對面附近抵達登山口。
🔖交通工具:
【環山路一段136巷登山口】
1.捷運:搭乘捷運文湖線至西湖站,由一號出口出捷運站後接內湖路一段285巷、右轉環山路一段再接一段136巷走到底即抵達登山口,約步行15分鐘。
2.搭乘台北市公車藍20、藍27、214、247、256、267於「環山站」下車,沿136巷直走到底抵達。
【內湖路三段登山口】
搭乘公車台北市240、247、267、521、小2於「金龍禪寺站」下車,往內湖路三段348巷對面附近抵達登山口。
🐾行程記錄:
今天計劃行程,騎車前往環山路一段130巷巷底,停好摩托車,我和真真往登山口前進°
金面山親山步道,環山路登山口沿路進入,木製棧道平台,步道左側有拱型石橋,可以和步道相接°
續往上走, 來到叉路,右叉往竹月寺及大岩壁,取左往上走,沿著陡上的石階往上走°
來到白臼樹石地坪叉路口,今日半日遊,來的較晚,也準備午餐, 就在白臼樹石地坪休息午餐,展望極佳,天氣好時,可看盡整個台北全景°
今日的午餐,在微風吹拂的林間,吃飯特別不一樣的°
休息完出發,續往上走, 來到採石場遺跡叉路口, 往採石場遺跡續往上走 來到小型觀景台°
大崙尾親山步道叉路口,還有一個涼亭,續往上行,隨著高度上升,展望越來越佳°
到了叉路往竹月寺,不走°
涼亭前的視野展望很好,繼續爬行於岩稜石陣上,手腳並用°
沿著岩稜路拉繩向上,登頂剪刀石山°右叉往竹月寺及大岩壁,陡降而下, 有人從竹月寺來,需攀爬大岩壁才會接到主路段°
論劍亭,此時已經有許多人,休息片刻,登高遠望景致盡收眼底° 左叉往大崙尾山,需要一些時間,不取,繼續前進°
親山步道打印台,岩稜石陣,路徑明顯,續前行°
上來才知道來的人還不少,大家都很有秩序輪流拍照,不然稍微閃失,可能就一失足成千古恨°
剪刀石山,沒有基石,大部份山友都會站在前方突出的岩石上留影做紀念°
前方有條叉路,山脈一路綿延,連接到碧湖山,一直到湖濱里及金龍隧道, 到東湖°
時間上有點不够,不再前往金面山,原路退回, 繼續陡下,論劍亭涼亭旁的長椅,坐下來休息°
岩稜山徑,小心行走°走大石壁區,陡峭石壁路,拉繩往下走,回望石壁路徑,真的很陡°
回到登山口,環山路一段136巷巷道,
完成金面山半日遊°
✳️參考網路✳️
💢清代打石場遺跡
光緒年間因為台北的經濟地位日趨重要,促成了台北府治的建立,而台北城的規模於焉形成。而台北府城牆大部分就是取材自內湖山區的石英砂岩。當年採石範圍從小金面山向東至大金面山,至今,從環山路一段136巷底的登山步道上山,仍可看到保留完整的採石遺跡(清代打石場遺跡),已被台北市政府於民國85年公告為市定古蹟。在現場可以看到打石鑿孔,以及打好的石塊、石條。
💢舊台大醫院的圍牆
當時會將打好的石頭順著運石斜坡道送到山下,再用輕便鐵路將石條運到北勢湖渡船頭堆積,再裝船送到台北城,不過,此採石場運石的斜坡道已隱沒在蔓草之間。台北城歷史只有短短的11年,日本人進佔後就把城牆全拆除了,只剩下北門是唯一保留原貌的歷史見證。拆下的城牆石後來用來做水圳(現已成為暗渠,隱在地下),還有就是舊台大醫院的圍牆。
💢鴨母嶺拖籠坑
環山路一、二段交會處的「鴨母嶺拖籠坑」遺址,可見到木山層媒礦露頭與最早期開挖的煤礦舊坑。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