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基隆市暖暖區]

 

 #十分古道#五分山步道#荖寮坑礦業生態園區(荖寮坑古道)


 

💢十分古道和荖寮坑煤礦的發展密切相關。荖寮坑煤礦的工人大多為平溪、十分寮的居民,平日就是經由十分古道往返兩地。步道沿途可見石厝、梯田遺跡。

 

💢五分山(H757m),又名滴水大尖或粗坑口山,位於新北市瑞芳區與平溪區交界處,臨近基隆市境,海拔757公尺,有1065號二等三角及1038號三等三角點基石各一顆,為台灣小百岳之一。一○三八號。近山頂處有2個球形氣象台,為五分山的明顯地標

 

💢荖寮坑原名為腦寮坑,位在基隆暖暖的東南方,東勢溪上游,海拔高度350公尺,與新北市的瑞芳、平溪相鄰。顧名思義,「荖寮坑」當地人原稱「腦寮坑」,腦即樟腦,腦寮則為採伐樟木、提煉樟腦之臨時住所,之後「腦寮坑」逐漸轉音為「荖寮坑」。後來樟樹伐盡,當地開始種植大菁、茶葉,之後發現煤礦,但受限於法令規定禁止開採。


💢“荖寮坑礦業生態園區步道風景”荖寮坑有兩條步道入口,一條是淡蘭古道暖東舊道,也稱為十分古道。另一條是荖寮坑礦業生態園區步道。兩條步道相連環接成O型步道,也可由十分古道接上五分山步道°

 

🛑交通資訊:

 

🚙開車或騎摩托車:

國道一號下八堵交流道(瑞芳、暖暖方向)後,沿著水源路過水源橋後,直行接東勢街,沿暖東峽谷指標(荖寮坑園區也有),約3km左右的產業道路盡頭即是步道入口。

停車空間不大,暖東產業道路的路寬不大,必要時可能得找產業道路路邊較寬的地方停好車,再步行上山。

 

🚌公車:

於基隆火車站或七堵車站前搭乘603號公車於「暖東峽谷站」下車,步行約45分鐘即可抵達。(抵東勢坑產業道路盡頭,就是暖東舊道的入口)

 

🎯基隆客運:

http://www.klcba.gov.tw/releaseRedirect.do?unitID=1&pageID=488

 


檢視較大的地圖


 

週邊景點相關連結

🎯十分古道#五分山#姜子寮山

https://mayyy5438.pixnet.net/blog/post/291931052-

 

 

🐾行腳記錄:

 

600_1893686_2-01.jpeg

⬆在往十分古道和荖寮坑會經過暖東峽谷,可到裡面的先去上洗手間°暖東峽谷位於基隆市暖暖區東勢坑。受到東勢溪的溪水沖蝕,從上游一直延伸下來都是峭壁溪谷的景觀,成為一種踏青、郊遊的地方。

 

1472005074-3773669870-01-01.jpeg

步道的入口旁,有搭建涼亭,供登山踏青遊客在此稍作歇息;還有棵茄苳老樹,下方小廟為茄苳媽宮。樹下也有石椅、石桌,乘涼休息。

沒有廁所,要進登山口前有座流動廁所,大家可以在此解決廁所問題,不用在橋下就地找掩蔽了。

 

FB_IMG_1557587683018-01.jpeg

⬆由淡蘭古道暖東舊道入口處起登

「淡蘭古道暖東舊道是淡蘭古道其中一條支線,是從前淡水廳(台北)與噶瑪蘭廳(宜蘭)間之商旅通道。經過整修後重現此步道,提供喜愛登山健行民眾體驗先民早期爬山越嶺的辛勞及自我挑戰,是一條具歷史意義的古道。」

 

FB_IMG_1557587690767-01.jpeg

FB_IMG_1557587694172-01.jpeg

東勢坑溪清澈潔淨,可見魚兒游來游去,蛙類嗚叫,往十分古道前進,天氣晴朗炎熱,水量減少,安全無虞,迅速通過便橋°

 

FB_IMG_1557587726443-01.jpeg

⬆陽光在樹林中側身照射進來,氣溫漸漸變熱°

 

FB_IMG_1557587729449-01.jpeg

上接五分山步道,沿路都有淡蘭古道暖東舊道里程樁指標°

FB_IMG_1557587739126-01.jpeg

⬆循著石階步道陡上,是此段古道較陡升一段,步道有護繩,基本是安全,但下雨的話,要小心行走

 

FB_IMG_1557632741630-01.jpeg

⬆導覽指標旁,在嶺頭福德宮後方,有個小山頭為頂子寮山,有機會也可以去探訪一下。

 

FB_IMG_1557587742235-01.jpeg

⬆嶺頭福德宮這裡有個涼亭可休息,在這遇到一位大哥,每天都來士地公這打掃除草, 真有心,這個涼亭還不錯,登山者在這可休息小歇一下,也讓這個石頭小土地廟可以擋風遮雨。

 

FB_IMG_1557632716459-01.jpeg

「五分山步道」別名為「小萬里長城」步道,因步道有如中國萬里長城般蜿蜒在山脈稜線上,終點有一顆白球為氣象雷達站,五分山山頂視野極佳,可遠眺瑞芳和基隆港的山海景致一覽無遺°

 

FB_IMG_1557632720265-01.jpeg

五分山步道稜線上的石階步道,寬闊 視野好,且步道起伏不大,平緩好走°

 

FB_IMG_1557632723632-01.jpeg

⬆五分山步道沿途都有指標里程柱°

 

FB_IMG_1557587758367-01.jpeg

⬆隨著五分山步道漫步走著,秋芒盛開隨風飄散搖曳,景緻非常美°

 

FB_IMG_1557587763664-01.jpeg

沿途都有涼亭,提供登山客休息, 在此休息片刻°

 

FB_IMG_1557587766467-01.jpeg

五分山芒花正開,適合賞芒季節在秋天,結合尋幽訪古、健行懷舊的行程。

 

FB_IMG_1557587770740-01.jpeg

FB_IMG_1557587796692-01.jpeg

天氣晴朗,風和日麗,很適合登山健行活動°

 

FB_IMG_1557632726954-01.jpegFB_IMG_1557587802504-01.jpeg

⬆芒花在山巒間隨風搖曳,如詩如畫,美不勝收°


FB_IMG_1557587812739-01.jpegPhotoGrid_1557640595094.jpg

山頂上的白色圓球氣象站,是五分山的最大特色,在瞭望亭前,玩起魔球變變變, 寬闊的視野,更會讓你永難忘懷° 而每當秋天來臨,五分山會佈滿黄色芒草天氣晴朗時在五分山頂可遠眺遼闊的壯麗景觀,山海一線景點皆可盡入眼底。

 

FB_IMG_1557587873544-01.jpeg

⬆「台版萬里長城」,蜿蜒於五分山的山稜支線,是一條海拔不高且坡度平緩的郊山等級的步道,有如萬里長城綿延不絶°

 

PhotoGrid_1557640734883-01.jpeg

⬆⛰️五分山(H757m),又名滴水大尖或粗坑口山,位於臺灣新北市瑞芳區與平溪區交界處,臨近基隆市境,海拔757公尺。五分山的位置位於新北市平溪、瑞芳和基隆暖暖之間,是台灣的小百岳之一有1065號二等三角及1038號三等三角點基石各一顆。近山頂處有一球形氣象站,為五分山的明顯地標°

 

FB_IMG_1557587884560-01.jpeg

⬆步道沿著稜線而上,由遠處觀看就像是萬里長城般壯觀,這次造訪正是芒花盛開的季節,也為這條步道增添了不少的風采。

 

FB_IMG_1557632737886-01.jpeg

⬆這裡三叉口, 直走步道, 不往“龍門山”山徑走, “五分山西峰”就從此進入,⛰️五分山西峰(740 峰) 無基石,下山途徑,腳步加快°

 

20180213031_G-01.jpeg

⬆回程來到十分古道和荖寮坑三叉口,接上荖寮坑礦業生態園區(荖寮坑古道)°

 

FB_IMG_1557632746837-01.jpeg

⬆五分山步道接到暖東舊道(十分古道)三叉口,接左荖寮坑古道步道,左邊則可回到荖寮坑。

 

FB_IMG_1557632750907-01.jpeg

(遺址一)斑駁解說牌,  說明三合院遺址發展歷程°

 

FB_IMG_1557632754134-01.jpeg

⬆猴子(猴歡喜)介紹牌是“荖寮坑古道”特殊的標記。植物解說牌,沿途許多, 讓登山健行下,更了解植物種類。

 

FB_IMG_1557632757613-01.jpeg

⬆木棧道往前走,沿途有相當多的老石厝與聚落遺跡。棧道外有非常多植物物種發展情況。

 

FB_IMG_1557632761165-01.jpeg

⬆棧道旁的八芝蘭竹, 垂落飄渺, 美感十足。

 

FB_IMG_1557632764262-01.jpeg

⬆來到荖寮坑礦業生態園區(荖寮坑古道)的最高點,先去辦公廳等遺跡看看。步道盡頭往右下階梯接礦場辦公廳舍遺跡,鍋爐間與排煙道遺跡。

 

PhotoGrid_1557640983907-01.jpeg

大菁的花朵,紫藍顏色。大菁是藍染植物,在當時也是高價值經濟作物,作為染料的植物,荖寮坑先民種植大菁(馬藍屬)的年代比煤礦開採更早,沿途都是菁礐現場,但已經是難以辨認。

 

FB_IMG_1557632767280-01.jpeg

步道來到以碎石與棧道為主,相當好走,雨天走木棧道注意濕滑。

 

FB_IMG_1557632770665-01.jpeg

⬆木棧道沿著東勢坑溪而行,即使夏日造訪,想必也是清涼。

 

FB_IMG_1557632583256-01.jpeg

⬆回到茄苳媽宮停車處,換裝後取車賦歸, 完成此次十分古道、五分山步道、荖寮坑礦業生態園區(荖寮坑古道) 探循先民遺跡古道°

 

 

🛑鍋爐間的石砌支柱。“東山煤礦”開採初期是以水平坑道採自然通風的方式進行開採,而後開採量增加,改以斜坑增加開採範圍,必須引進機械動力。於1875年購置鍋爐設備,以石砌支柱建造鍋爐間,同時以溝渠引“東勢坑溪”的水進入儲水櫃,供鍋爐設備使用。


 

🛑排煙道遺跡。排煙道又稱做倒地煙囪,主要是用來排放鍋爐所產生的濃煙。在靠近鍋爐的這段以倒Y字形建造,讓兩組鍋爐排煙時不會因為相互作用產生濃煙亂流。排煙道的施工主要是順著山勢挖掘,並以石材為排煙道襯砌,挖掘至半山腰再以紅磚建造直立式排煙口,避免山谷濃煙密佈,維持礦區的空氣清新。底下相片右邊的孔洞,不知道是否為當年排煙道其中一個倒Y字形接口。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權哥&真真 行腳記 的頭像
    權哥&真真 行腳記

    權哥&真真的行腳記錄

    權哥&真真 行腳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