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基隆市到白米甕的路說簡單是很簡單,就一條路一直走,不過很容易就沿著港邊繞一大圈,最近的路是中山二路接復興隧道,可以直接到白米甕砲台路口°
⬆從入口處到砲台,約五分鐘,上砲台的路很小會車不易,不過砲台附近的停車規劃到是不錯,停好車後,砲台旁有個小公園,可以看盡基隆港的景色°
⬆進入砲台入口,直接陡上石階, 沿途都鋪有小石子,走起來很好走,入處有介紹告示牌,白米甕砲台位於基隆港西側的山丘上,扼守基隆港進出門戶。
⬆先從觀測台後端進入則位於最右側的小丘高處,由紅色涼亭旁的階梯上去即可到達,階梯很小而且很陡°
⬆站在觀測所上,可將整個砲台全景一覽無遺°
⬆三個混凝主柱則是觀測使用的測遠機三角基座°
⬆有個圓形陣地是觀測所,位於砲台的西側高地,為砲台命令下達即聯絡通信的指揮中樞,也兼作左翼分觀測所之用。
⬆砲盤座旁的小土丘上綠草如茵,有指揮所、觀測台、涼亭,可俯瞰基隆港區、協和發電廠、基隆嶼,是欣賞夕陽的最佳地點,自清代即有「米甕晚霞」的美稱,是基隆勝景之一。
⬆白米甕砲台呈長形平面,砲盤區的四個砲座,每個砲座直徑約15公尺,為堅實的鋼筋水泥所建造而成°
白米甕砲台四個半圓形砲座原配備有安式八吋加農砲。屬於海岸平射砲射擊使用,以攻擊軍艦側舷為主。
⬆來到白米甕砲台的大草原,坐在草地上面就可以看到湛然的海洋,微風吹拂,涼意沁心,是白米甕砲台的另一個特色°
⬆沿著海岸旁種了很多鐵樹,草地上也設置許多長條座椅,天氣好時,藍天白雲襯托下頗有南洋風味°
⬆白米甕砲台呈長形平面,砲盤區的四個砲座,每個砲座直徑約15公尺,為堅實的鋼筋水泥所建造而成°
⬆外側圓環凹溝則是滾輪轉動的軌道位置,用來改變砲口射擊方位°
⬆砲座四座胸牆下方配置多個戰時儲彈所(即用彈置場),為戰備暫存的地方,並以斜坡連通下方砲側庫°
⬆砲側庫除了作為砲兵臨時待命場所外,也兼作砲台附屬砲側彈藥使用,入口內的擋牆可防護外部彈藥攻擊的影響,庫內有傳聲管已聯繫上部砲座區。
⬆砲座後方並設有斜玻道可通往下面的儲彈庫°
⬆彈庫上部砲座與砲座間高起的土丘稱做隔推, 除了作為砲兵的側向防護外,並提供良好的防彈效果,以 保護下方的砲側庫°
⬆離開砲座區,往觀測所(射擊指揮所)前行, 觀測所置於左側的山丘上,視野比右側觀察台更高遼闊°
⬆觀測所(射擊指揮所),由涼亭旁的石階拾級而上,陡長石階步道,高低落差大,走時小心°
⬆觀測所位於砲台東側山頂制高,隱蔽位置,為砲台右翼的射擊指揮中心所在,負責觀察敵艦分布和砲彈彈著點位置°
⬆觀測所的構造型式、材料都和日治時期設備都不一樣,有可能是清朝砲台觀測所的遺跡°
⬆ 遠眺下面的協和火力發電廠冷卻海水的出口,高度往下看還是頗具氣勢,眺望整個協和電廠及遠處的基隆嶼°
⬆原路陡下石階,返回砲盤區,左叉小石階而下,來到民宅旁,有設置洗手間,解放完,驅車到下個行程[ 仙洞嚴、佛手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