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淡蘭古道 #苧仔潭古道#琉榔路觀光步道#樹梅坪古道#百二崁古道# 牡丹山#貂山古道

 

淡蘭古道

#苧仔潭古道#琉榔路觀光步道#樹梅坪古道#百二崁古道# 牡丹山#貂山古道

 

“淡蘭古道”為清代【淡水廳】到【噶瑪蘭廳】的主要交通道路(現今臺北到宜蘭),是早期的官道、民道,在北台灣的開墾歷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開始只是“軍事防禦”用途之一,進而演化為先民遷徙、拓墾和聚落發展的交通要道。是台灣發展最早的歷史古道,淡蘭古道的歷史紀錄保持豐厚、步道沿途刻畫出先人篳路藍縷的痕跡,因時代變遷、交通更新,古道被公路取代,或因交通路線改變而荒廢。

今日陰天,我和以忠二人組,尋著前人腳步探訪幽徑古道°

 

淡蘭古道相關連結

🎯[淡蘭古道1]#瑞芳車站#瑞侯自行車道 # 侯硐-弓橋社區#小粗坑古道 # 九份-頌德公園

https://mayyy5438.pixnet.net/blog/post/291757276-

 

 

交通資訊:

PhotoGrid_1557911463359.jpg

07:08=>4144班次到瑞芳火車站走明燈三路至“瑞芳區民廣場”公車站08:10乘808客運至「瑞柑新村」站下車,往西步行140公尺即可到達“苧子潭”。

 

🛑# 苧仔潭古道

“苧子潭”是昔日“淡蘭古道”必經之地,清朝乾隆年間“基隆河”彎轉形成水潭,河岸有農民植“苧麻”,因此得名,因「苧」與「茶」的台語同音,又稱「茶仔潭」,又與「袋」的台語發音又相似,所以也有人稱「袋仔潭」。

PhotoGrid_1557911358822-01.jpeg

古道入口的“土地公廟「福安宮」” “苧仔潭福安宮”旁水泥石階起登°

 

IMG_20190515_082817.jpg

步道直上石塊及泥土地,看似好久没人走,蜘蛛絲滿密集,走的時候小心注意 °

 

IMG_20190515_083110.jpg

順著路徑走,古福安宮在一個很不起眼的地方,可見石砌“土地公廟(福安宮舊址)”,“山嶺鞍部”百年歷史的“石砌土地公廟”「古福安宮」,土地公已被遷移到山下福安宮°

 

IMG_20190515_081721.jpg

IMG_20190515_083055.jpg

“員山仔分洪道”

是位於瑞芳區的水利竣建設施,以隧道方式銜接基隆河瑞芳河段與東海。其主要功能是為了避免基隆河上游在降雨量過大時造成下游地區淹水,而將基隆河部分河水以自然溢流分洪攔河堰方式導引洪水,降低基隆河水位。

員子分洪道,在此也是眺望員山子分洪道的最佳地點,續走一小段可接「琉榔路步道」。

 

IMG_20190515_083236.jpg

經過一片竹林

IMG_20190515_083614.jpg

終點與“琉榔路觀光步道”相接°

 

🛑#琉榔路觀光步道

「琉瑯路觀光步道」,是過去瑞芳通往九份的古道,路長約2.4公里。琉瑯兩字源自「流籠」的諧音。昔日九份採礦時,除興建輕便鐵道, 許多採礦物資及用品也利用流籠輸送上下山。這些舊設施至今都已堙滅。

IMG_20190515_084617.jpg

右行續走“琉榔路觀光步道”,舊路被規劃為「琉瑯路觀光步道」, 算是九份開發史上具有意義的一條步道。全程樓梯一直促上綿延不絕,(建議由九份走到瑞芳,要訓練腳力可以走走)。

 

IMG_20190515_084021.jpg

琉瑯路步道舊聚落駁坎,開墾為了增加耕種面積,遇到非平坦地形,會採取現地石塊堆砌作為駁坎,回填土石,增加面積。

 

IMG_20190515_084617.jpg

循“石階步道”向上而行,現今琉瑯路步道已經改建為相當好走的石階步道,兩旁鬱鬱蒼蒼的林相,令人有種思古幽情。

 

IMG_20190515_084804.jpg

IMG_20190515_085032.jpg

磅空口

IMG_20190515_085048.jpg

經過一座約“20公尺的隧道”,八十多年歷史且整體保存程度完整如初的“舊隧道”,此舊隧道長約30公尺,寬、高約2.5公尺,“隧道口”則以規則之方形塊石整齊疊砌,雨過後,常會滴水,通過時小心°

 

IMG_20190515_085355.jpg

無聊石階路,一直陡上,真有點辛苦了,但延路有開滿杜鵑花,讓人感覺 清新淡雅,不覺得無聊

 

IMG_20190515_090232.jpg

登山口的「琉瑯腳」, 即為過去流籠運輸的山腳終點站。來到高點“琉榔頭觀景平台”休息,直走就可以往九份方向走

 

IMG_20190515_091204-01.jpeg

流籠頭,往北海岸望去,可欣賞美麗的海景,可眺望基隆嶼、深澳、八斗子漁港。

 

IMG_20190515_091929.jpg

1557927726757.jpg

琉瑯路步道終點,接到九份輕便路

 

IMG_20190515_092056-01.jpeg

欣賞九份美麗的山海地景,可眺望“基隆嶼”、“深澳”、“八斗子漁港”等景色,且緊鄰著九份聚落(老街),是不少旅客踏青的好地方。

 

IMG_20190515_092417-01.jpeg

IMG_20190515_092521.jpg

過了磅坑口,就到了九份區域

IMG_20190515_092608.jpg

續往前行,來到昔日穿過岩壁開鑿路徑的歷史見證。

 

IMG_20190515_092957.jpg

IMG_20190515_092825.jpg

至“頌德公園”,這裡亦是“小粗坑古道的入口,公園旁有步道可通往小粗坑古道,經過立於大正七年(1917年)的頌德公園,紀念當時顏雲年先生對當地礦業的功績,立有石碑,讚頌其仁德之心。

 

IMG_20190515_093058.jpg

我們再往前行,來到五番坑公園。 五番坑同樣見證了九份的礦業史,鑿於昭和2年(1927年),原為日人所經營管理,國民政府來台後交由九大公司承包,並於民國六十年全面停止開採,並因安全問題封閉坑道,目前改建為公園°

 

IMG_20190515_092858-01.jpeg

來到民宿觀景地方,見到基隆山在雲霧裡忽隱忽現,九份山城乍現,像似穿越了時空隧道,來到了那礦業仍舊鼎盛的悲情城市九份。

 

PhotoGrid_1557927619357-01.jpeg

往九份基山街續行,進入密集而而群聚的九份民宿及商店區域,參觀旅遊景點特别多外國遊客

 

PhotoGrid_1557926515247-01.jpeg

我們續行基山街的階梯,一路向上,接上了九份熱鬧的民宿區與老街區。九份老街算是重要的補給點,太早到,有些商家都還没營業,過這之後就要到牡丹車站才有城鎮住家°(請登山健行者務必注意,飲水及食物的補給)

 

PhotoGrid_1557926129312.jpg

輕便路-基山街-崙頂路(往九份國小,-欽賢國中),九份巷道(街頂巷,烏勢巷)密密麻麻,想說往上走,就可接上102縣道,走著來“多桑的店”(民宿,用餐),不知要繞多久,還好遇到一位大哥,帶我們到102縣道,對向就是有名的廟中廟“福山宮”

 

IMG_20190515_100157.jpg

接上102 縣道,在側來到九份開成殿(天公廟),走走逛逛

 

PhotoGrid_1557921877025.jpg

右行對面就是“福山宮”,有名的廟中廟,廟埕中有個池子,養了大大小小烏龜。

 

IMG_20190515_100918.jpg

本來應該要從這出來“聖明宮牌樓”,續行“102縣道”

 

IMG_20190515_100952.jpg

警政單位消防分隊--九份分隊

 

PhotoGrid_1557963246085.jpg

續行“102縣道”,路上的野莓,“以忠”(同行好友)說可以吃(不敢嘗試)


 

🛑#樹梅坪古道

登山口步道上留有昔日的金礦坑口遺跡,在古道另一端入口則是瑞雙公路旁的“樹梅坪觀景台”,擁有180度的視野,可遠望基隆山、無耳茶壺山、九份、金瓜石地區以及北海岸沿線的美景,而當你結束在樹梅坪觀景台的行程後,也能繼續行走於燦光寮古道,親訪山林中被遺忘的聚落遺址,感受滄田變遷,並可順遊牡丹和雙溪小鎮。

IMG_20190515_103814-01.jpeg

導覽解說牌

 

PhotoGrid_1557922323239.jpg

左行來到九份“四號福德祠”(四番坑福德祠),旁有“大眾廟”,有步道繞至廟後,這條步道屬於“採金古道”,又稱“樹梅坪古道”。 古道起點位於“九份公路”(102線道)16.5K的“福德祠”及“大眾廟”,大眾廟留有一塊光緒20年(1894年)的捐修碑°

 

1557927749265.jpg

古道入口在廟的側後方,現場仍留有昔日的金礦坑口遺跡。 從古道入口一上去就可看到昔日的“金礦坑口遺跡”,不過這個坑道口並沒有立解說牌,就會走過去只見幾個山洞 而已。

 

IMG_20190515_102832.jpg

步道平台休息,有隻黄色石獅立於步道旁,和雙扇蕨的淡蘭古道識別系統立柱相對應°

 

IMG_20190515_094222-01.jpeg

休息平台回望,可眺望基隆嶼、深澳、八斗子漁港及102縣道曲折蜿蜒的道路°

 

IMG_20190515_103757-01.jpeg

古道另一端入口則是102縣道旁的樹梅坪觀景台,樹梅坪觀景台擁有180度的視野,可遠望基隆山、無耳茶壺山、九份、金瓜石地區、以及北海岸沿線。

 

🛑# 百二崁古道

“百二崁古道”是昔日“九份”、“金瓜石”往來“武丹坑(牡丹)”、“燦光寮”的一條百年古道,是“平埔族人”“哆囉滿社”的社路。古道荒廢多年,荒煙蔓草,經“新北市政府”修築後,成為大眾休閒踏青的步道。

IMG_20190515_105021-01.jpeg

導覽解說牌

 

IMG_20190515_105021.jpg

樹梅坪觀景台過“102縣道”,18.5K對向接草山產業道路,不取,左下 (陡下),往「百二崁」登山口前進,下行約500~600公尺到“102縣道”百二崁古道口”

 

IMG_20190515_110228-01.jpeg

今日陰天,還算涼快,沿途芒草滿山,隨風搖曳

 

IMG_20190515_111048.jpg

木製小橋,堅固安全,小溪流水潺潺

 

PhotoGrid_1557963909496-01.jpeg

途經“百年土地公廟”(福安宮遺址),上匾是福安宮,對聯是~人興天賜福、土旺地生金。

 

PhotoGrid_1557925251362-01.jpeg

“茂風聚落”、“洗金水道”、“浮竹橋”、茂風聚落遺址(茂風=魔風/魔音穿腦)

 

 

PhotoGrid_1557964662481-01.jpeg

“金礦坑道事務所遺跡”等地,石砌遺跡矗立在山林之中,充滿古樸氛圍與歷史文化特色的一條幽静古道。 苧麻遍地開花,苧麻的韌皮纖維,精細的織成夏布,製成高級布料或襯衫,較粗的則做為蚊帳、漁網的材料,或編為繩索。

 

🛑 #牡丹山  

PhotoGrid_1557970547626-01.jpeg

牡丹山登山口也在“貂山古道”一旁,先登牡丹山,迷失在叢林中小白兔,芒草比人還高,在芒草中游走,滿地泥濘,走起來有點辛苦

 

IMG_20190515_114625.jpg

牡丹山頂,向西走可到達102縣道公路“不厭亭”,我們原路返回,走向另一個行程“貂山古道”

 

IMG_20190515_114428-01.jpeg

牡丹山:位於瑞芳與雙溪的界稜上,也就是樹梅坪之地,又稱武丹山,海拔660公尺,礦務課第三百九十七號基石,山形像一隻伏臥的哈巴狗,展望頗佳,一般山友攀登牡丹山,同時喜歡與貂山古道一起連走。

 

IMG_20190515_114446-01.jpeg

來回約45分鐘,又回到三叉路口,休息片刻,前往“貂山古道”

 

🛑#貂山古道

又名無緣之墓登山步道,全長約2700公尺,古道記錄先人生活型態及運送物資方式,漫遊於步道中,體驗前人生活方式, 亦可鍛鍊身體,優悠於芳林幽谷中,體會到古道之美,發思古之幽情。

 

IMG_20190515_112204-01-01.jpeg

導覽解說

 

PhotoGrid_1557968360800.jpg

「百二崁」另一個登山口接“草山產業道路”,“貂山古道”登山口就在這三叉路口

 

PhotoGrid_1557922013441-01.jpeg

草山戰備道旁-貂山古道口,金山福安宮

 

PhotoGrid_1557968404509.jpg

“貂山古道”登山口,碑文記載古道記事

 

PhotoGrid_1557971235296.jpg

這時下雨, 貂山古道步道變得溼滑加上芒草未除,褲子溼透,還好雨一下就停了

 

PhotoGrid_1557928113103.jpg

[無緣之墓]碑記的文字因油漆脫落,內容有點看不太清楚~

 

PhotoGrid_1557928282994-01.jpeg

礦場事務所遺址~

 

PhotoGrid_1557971510287-01.jpeg

[古道探幽],  此處距離貂山古道的南登山口只剩700公尺~

 

PhotoGrid_1557965665990.jpg

從金字碑古道尾段出口,可接上貂山古道向右轉,先遇到善應堂。繼續往前就是供奉“玉皇大帝”的“三貂慶雲宮”。此處有洗手間、有座椅可供休息°

 

IMG_20190515_130725-01.jpeg

導覽解說牌

 

PhotoGrid_1557972542047-01.jpeg

貂山古道的南登山口,右往牡丹車站3.1公里,左方即是燦光寮古道南端入口,等一下要取右續行,接往牡丹車站產業道路  (福定路)~

 

PhotoGrid_1557972615844-01.jpeg

接著還要踢3.1K的產業道路(福定路)到“牡丹車站”,途經“牡丹國小”,“牡丹老街”,非常有特色的小型裝潢(螃蟹造型-哩程標示),特地留影記錄。

 

PhotoGrid_1557972715500-01.jpeg

往牡丹車站,經“政光一號橋”叉路口,此時方向要注意,才不會走錯路,而浪費時間°

 

PhotoGrid_1557924465804-01.jpeg

牡丹國小,操場上有一幅超大黑板(水泥牆上彩繪), 吸引著我不由自主,走進去,忘記小學生還在上課,拍完照,速速離開°

 

PhotoGrid_1557926795604-01.jpeg

牡丹溪,護溪欄砂壩,這裡是護魚禁撈的區域,溪裡的魚從岸上就可以看得 一清二楚。

 

PhotoGrid_1557928409113-01.jpeg

過福壽橋就進入牡丹市區

 

PhotoGrid_1557924843015.jpg

古道老街創新的門牌,位在牡丹這勤樸鄉鎮也非常别出心裁,位於“牡丹車站”前方的“古趣咖啡屋”,尋訪古道旅客們,來此休息歇腳喝上一杯好喝咖啡,咖啡屋内外有許多有趣的玩物及老闆親筆繪製的藝術畫像,給你滿滿的兒時回憶

 

PhotoGrid_1557924240984-01.jpeg

“牡丹車站”是一座與世隔絕,隱藏寧靜美的無人招呼車站,早期被稱「武丹坑驛」,為了降緩火車行駛坡度°「牡丹車站」內規劃了一個呈120度的大彎道,車頭尾互望的奇特景象,鐵道迷一定要造訪的車站!

 

IMG_20190515_141020-01.jpeg

牡丹車站觀光導覽地圖

 

PhotoGrid_1557924355619.jpg

牡丹車站,賦歸~~

 

Screenshot_20190515-161949_1.png

今日的健行記錄

 

行進中有以雙扇蕨為淡蘭古道識別系統標示,給探訪淡蘭古道登山者有更明確方向及安全性°

“雙扇蕨”的葉狀體呈寬扇形,裂開至兩個相等的分裂,每半分成兩個長的線狀葉;主脈二分,有許多幾乎平行的小脈,以直角連接主脈,形成長圓形的乳暈,這些分成許多小的矩形乳暈; 葉柄粗壯,長於葉片,上部開槽,除基部外沒有鱗片。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權哥&真真 行腳記 的頭像
    權哥&真真 行腳記

    權哥&真真的行腳記錄

    權哥&真真 行腳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